首页
集团概况
工程咨询
发展研究
规划设计
能源环境
投融资咨询
智慧城市
品牌软实力
党建/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中科
首页
集团概况
工程咨询
发展研究
规划设计
能源环境
投融资咨询
智慧城市
品牌软实力
党建/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中科

国内主要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分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国内主要城市均立足自身产业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以我国15个主要城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分析我国主要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分类


(一)内涵定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8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等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二)分类演变


自2010年我国印发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来,根据不同阶段发展重点及各地实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逐步调整,不断完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确定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更加突出绿色化发展主题。


“十三五”时期,随着全球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我国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更加突出信息化发展主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重视拓展海洋及太空等立体化经济发展空间。同时,我国也重视前瞻谋划发展未来产业领域。


二、我国主要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十三五”时期我国各主要城市都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深圳、广州、武汉、成都、天津、青岛等城市均制定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三五”专项规划,其他城市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工业、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引。


各城市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及城市功能定位选择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等成为各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北京市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长沙市和宁波市优先发展新材料产业,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青岛、宁波等城市则把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到发展重点。本文以我国内地GDP总量排名前15位的城市为分析对象,结合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及企业R&D活动投入产出、文化及相关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特点进行概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新材料、生物及节能环保三大领域


2018年我国主要城市中,苏州、深圳和无锡三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多,均1000家以上;北京、南京、苏州三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比重较高。


环渤海地区的天津、青岛两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前三大产业均为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长江经济带的南京、重庆、成都等三个城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前三大产业均为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苏州市新材料产业较为集聚,无锡市节能环保产业较为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两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前三大产业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北京、长沙、武汉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前三大产业与广州、深圳两市基本一致,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体现了京广高铁在串联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及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方面的独特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主要城市优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当因各自及经济腹地资源禀赋差异,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二)高技术制造业及企业R&D活动投入产出深圳一枝独秀


2018年我国主要城市中,深圳、苏州和北上海三市拥有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数量较高,均超过千家,尤其深圳数量达到3538个,占全国10.5%,相当于北京(799个)、天津(452个)、重庆(696个)、南京(435个)、成都(552个)和广州(635个)六市的总和。深圳、北京、南京三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法人单位比重较高,特别是深圳市比重达到39.5%,远超其他城市(北京市为25.7%、南京市为17.3%)。


2018年我国主要城市中,苏州、宁波和深圳三市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较多;宁波、南京、无锡等长三角城市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较高,均突破45%;在3~24万人年之间,其中深圳、苏州、上海三市数量较多,尤其是深圳市达到24.66万人年,约占全国的8.3%;深圳、上海、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较高,尤其是深圳市为968.35亿元,约占全国的7.5%;深圳、青岛、长沙三市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较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深圳表现突出,分别占全国的8.6%和11.2%,远高于其他城市;青岛、武汉、深圳三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比重较高。


2018年我国主要城市中,深圳、苏州和北京三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R&D经费支出规模较大,尤其是深圳市达到796.07亿元,约占全国的22.4%,远高于其他城市;深圳、成都、武汉三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法人比重较高,尤其是深圳市比重达到82.8%,远高于其他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武汉、深圳、青岛三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与营业收入比重较高;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深圳表现突出,分别占全国的20.8%和24.2%,远高于其他城市;武汉、青岛、北京三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比重较高。


总体而言,深圳市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标杆,在高新技术产业及企业研发创新方面已经具备较强优势,这一方面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文化及相关产业初步形成了北京和深圳两大发展高地


2018年我国主要城市中,北京、深圳和广州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较多,北京和深圳两市数量均在10万个以上,分别占全国的7.2%和4.9%;北京、深圳、广州三市从业人员数量较多,尤其北京和深圳均在100万人以上,分别占全国的5.9%和5.0%;北京、深圳和南京三市资产总计较高,尤其北京和深圳均超过1000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2.0%和6.1%。


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2018年我国主要城市中,北京、深圳和广州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较多。北京和深圳两市数量均在10万个以上,分别占全国的7.5%和5.2%;从业人员数量较多均在100万人以上,约占全国的5.8%和5.3%;资产总计数量均超过1000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1.4%和6.4%;北京营业收入数量较多,规模超过13000亿元,约占全国的10.3%,是我国唯一经营性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的城市。


总体而言,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广州和南京两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基础也较为良好,其中广州市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数量及营业收入占优势,南京市资产总计占优势。


三、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自2010年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壮大、重点领域增长强劲、要素高效集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及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等鲜明特征,充分发挥了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主要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基本覆盖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六大领域,同时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领域,并且通过强化规划指引和平台载体建设,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展望“十四五”时期,各城市仍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对策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地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脱胎于传统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实体经济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不可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我国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主引擎的背景下,各地必须全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避免“十四五”时期工业(制造业)比重进一步下滑。同时在保持工业(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通过传统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联动,共同推进实体经济的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是动态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各城市在今后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要注意立足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反映出来的基本家底,同时要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及产业技术发展客观规律,动态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疫情常态化防控将推动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轮大发展。此外碳达峰及碳中和发展战略也将推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新一轮快速发展。各地需要及时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并制定实施扶持政策。


三是前瞻性关注下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不仅要关注当前已经形成产业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关注下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下一代产业的原创性、核心技术上有所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已经明确了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各城市要根据各自优势凝聚力量,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培育孵化未来产业集群,抢占发展制高点。


四是聚焦发展短板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按照链长(政府)、链主(市场)两条线,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制度,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针对现有战略性新产业空白链条、缺失链条和薄弱链条,出台全产业链推进方案,制定实施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产业招商政策和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引领,加快数字化发展,突出制造与、信息、服务、文化、金融深度融合,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扶持,鼓励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持续扩大财政科技预算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好企业研发活动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扩大研发投入规模,引导企业提高内部研发管理服务效能,提高研发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

来源: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中科咨询--综合性智库机构;以独特视野,创新思维,严谨态度、科学研究,时刻把握前沿趋势,为政府及企事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顾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