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集团概况
工程咨询
发展研究
规划设计
能源环境
投融资咨询
智慧城市
品牌软实力
党建/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中科
首页
集团概况
工程咨询
发展研究
规划设计
能源环境
投融资咨询
智慧城市
品牌软实力
党建/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中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及政策含义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生产力构成的系统概念,新质生产力是这一系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发展生产力面临新的实践背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推进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背景下提出的。在多种因素交织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例如,在经济总量快速攀升的条件下,我国如何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2035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奠定基础?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人口结构变化等条件下,我国如何促使经济发展更充分地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促使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顺利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复杂化的情形下,我国如何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重点科技领域“卡脖子”的挑战,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中增强产业链韧性并占领若干产业制高点?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格局下,我国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地壮大发展动能?


现阶段,我国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回答上述问题、应对新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内外部环境转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键选择,是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重要举措。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


现阶段,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实践命题,其本质上是要回应现实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于这种实践逻辑,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和发展趋向。


生产力是一个经济概念,任何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即宏观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中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微观的企业经营状况,它们分别代表了经济体系中的“体”“线”“点”,企业经营活动“加总”构成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加总”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基于此,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理解。


一是在宏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增长的奇迹”。就推动因素而言,在1978年之后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倚重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有形要素密集使用的特征较为突出。现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国际经济格局中的逆全球化倾向明显抬头,我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更加突出了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这些格局和目标的变化需要我国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要将此前倚重要素密集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更加倚重要素组合和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经济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内涵式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持续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宏观经济领域,全要素生产率是标度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因此,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集中体现为国民经济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


二是在中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提高我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产业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集合,是连接国民经济和企业行为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门类的国家和制造业增加值第一大国。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的交叉融合趋势持续增强;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强,若干产业的产业链安全受到影响;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对多个重要产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及全球领跑力亟待提升。因此,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持续促进产业形态变革、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至关重要。高端化是指产业发展沿着“微笑曲线”攀升到高附加值的领域;智能化是指产业发展密集应用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绿色化是指在产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形态上体现出绿色低碳导向。


三是在微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增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企业的行为选择和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数量、产值以及全球竞争力显著增长,企业发展与我国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相伴相生。现阶段,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需求、国际环境、要素条件等发生重大转变,这些因素对我国企业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企业创新表现在产品、工艺、市场、要素、组织等多个方面,其实质是企业通过“创造性破坏”形成核心竞争力。在要素投入方面,企业创新意味着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如数据要素);在投入—产出转化方面,企业创新意味着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方式(如技术进步或组织方式变革);在价值实现方面,企业创新意味着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如电子商务)。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表现为企业通过各类创新活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推动生产效率和自身价值提升。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替代的,也不是彼此割裂的。从静态角度看,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竞争力提供了企业经营的“客观环境”,但从动态角度看,宏观、中观的发展绩效是微观的成果“加总”,企业的创新活力会对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竞争力增强形成驱动力量。缺乏微观的企业创新活动,就不可能出现宏观的发展方式转型和中观的产业竞争力增强。


基于此,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依靠提升企业创新内驱力实现宏观和中观的发展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里的“新型”主要是针对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而言的。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不是政府取代企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也不是政府计划取代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工具,其实质是在经济体制方面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制度完善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更加突出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为各类企业提供稳定预期和更充分的经济自主权,进而促使企业开展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等各类创新,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中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此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企业本位、市场导向、创新驱动、制度变革”是我国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改革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微观的企业创新活力增强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这意味着我国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时,必须紧紧围绕“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和能力”这个主线展开,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推动生产力发展。因此,我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一是增强企业经营的预期稳定性。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我国必须用制度的“确定性”来对冲外部环境的“变动性”,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终坚持和严格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分工、协同、互促的逻辑出发看待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这一定位来看待民营经济,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有力保障民营经济的正当权益。在理论上、政策上、行动上坚决反对民营经济“离场论”等错误观点。


二是深化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能够公平、便捷地获取各类要素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应突出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加快推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强化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协同改革,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快完善数据要素的定价、交易、治理等相关规则,促使要素价格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其稀缺程度,促使各类要素在充分流动和对接中提高再配置效率。


三是强化对企业自发创新的激励。企业创新往往面临着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正外部效应突出等问题,激励企业创新需要对这些问题给予有力回应。我国各级政府需要围绕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对现行制度加以完善,加强对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畅通产学研用不同环节的转化对接通道,依靠市场增强型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同时,着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企业在创新不同阶段的特征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等条件下支撑企业的创新活动。


四是推进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建设。企业创新是系统工程,其与外部市场之间存在着直接关联,市场需求强度对企业创新具有牵引驱动作用。我国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层次和能级,为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要素、销售产品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要依靠就业岗位创造、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扩大内需,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基础设施发展和市场规则趋同中降低交易成本,更充分地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使不同地区在分工协作、扬长避短中开展经济活动,依靠这些长效性、制度性的变革,为我国各类企业持续提高创新水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中国财经报,作者:高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科咨询--综合性智库机构;以独特视野,创新思维,严谨态度、科学研究,时刻把握前沿趋势,为政府及企事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顾问服务。